袁總理瞧這電文,免不得氣憤起來,當下四處拍電,飭新授山西巡撫張錫鑾,速帶三鎮全軍,往攻娘子關,進窺太原;故陝督升允,由甘肅募軍,由平涼窺陝西乾州;再調河南清軍,西薄陝西潼關;皖北清藩倪嗣沖,進駐潁亳;南京敗逃的提督張勛,由徐州招集散軍,攻入宿州,隨處牽制民軍,大有以力服人的威勢。暗中卻仍令唐紹怡,寓居滬上,作局外的調停,仍與伍代表密商,不使南北決裂。一面硬逼,一面軟做,老袁確有手段。南京政府,頗有些為難起來,各省代表團,恐臨時政府為和議所誤,行文嚴詰,日促進兵。
山西都督閻錫山,又飛書求救,接連是娘子關失守,太原失守,數次警電,絡繹傳來。陝西潼關民軍,始挫終勝,雖幸得擊退清軍,究竟還是危險,也屢電告急,皖、徐一帶,又有不安的消息,於是南京政府,揭示進兵的方法,派鄂、湘民軍,為第一軍,向京漢鐵路前進;寧、皖民軍為第二軍,向河南前進,與第一軍約會開封、鄭州間;淮陽民軍為第三軍,煙台民軍為第四軍,向山東前進,約會濟南;秦皇島合關外各民軍為第五軍,山、陝民軍為第六軍,向北京前進,若第一二三四軍,進行順手,即與第五六軍會合,共搗虜廷。再由臨時大總統孫文,檄告北方將士,其文云:
民國光復,十有七省,義旗雖舉,政體未立,凡對內對外諸問題,舉非有統一之機關,無以達革新之目的,此臨時政府,所以不得不亟為組織者也。文以薄德,謬承公選,效忠服務,義不容辭,用是不揣綿薄,暫就臨時之任,藉維秩序而圖進行,一俟國民會議舉行之後,政體解決,大局略定,敬當遜位,以待賢明。區區此心,天日共鑒。凡我同胞,備聞此言。
惟是和平雖有可望,戰局尚未終結,凡我籍隷北軍諸同胞,同是漢族,同為軍人,舉足重輕,動關大局,竊以為有不可不注意者數事,敢就鄙意,為我諸同胞正告之:此次戰事遷延,亦既數月,塗炭之慘,延亙各地,以滿人竊位之私心,開漢族仇殺之慘禍,操戈同室,貽笑外人,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一;古語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是知民心之所趨即國體之所由定也,今禹域三分光復逾二,雖有孫、吳之智,賁、育之勇,亦詎能為滿廷輓既倒之狂瀾乎?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二;民國新成,時方多事,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有志者建功樹業之時,我同胞如不明燭幾先,即時反正,他日者,大功既定,效用無門,豈不可惜?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三。要之義師之起,應天順人,掃專制之餘威,登國民于衽席,此功此責,乃文與諸同胞共之者也。如其洞觀大勢,消釋嫌疑,同舉義旗,言歸於好,行見南北無衝突之憂,國民蒙共和之福;國基一定,選賢任能,一秉至公,南北軍人,同為民國干城,決無歧視。我諸同胞當審斯義,早定方針,無再觀望,以貽後日之悔,敢布腹心,惟圖利之!
為這一篇宣告書,北方將士,亦蠢蠢欲動,南方各省都督,更躍躍欲戰,軍書旁午,戰電紛馳,北伐北伐的聲音,喧騰大陸,且把袁世凱罵得一文不值,不是說他滿奴,就是詈他漢賊;肄業學校的學生,也情願拋書輟學,倡合一個北伐團;醉心文明的女子,又情願浣粉洗脂,組成一黨北伐隊;還有學生衛兵,女子精武軍,及男女赤十字會,名目繁多,數不勝數。就是梨園名角,楚館歌娼,也想卸下這優孟衣冠,跳脫那平康賤裡,投入甚麼北伐團、北伐隊,去當一會北伐英雄、北伐英雌。端的是乘盾為榮,執桴而起,班超投筆,大丈夫安用毛錐?木蘭從征,新國民休輕巾幗。彷彿一個大舞台。
似乎直搗黃龍,指顧間事。各國僑商,見時勢危迫,恐礙商務,大眾聯名發電,直致清廷,要求他早改國體,安定大局。偏清親貴載濤、載洵、載澤、溥偉、善耆,與良弼、鐵良等,結成一個宗社黨,極端反對民軍,一意主戰,且有寧贈友邦,不給漢人的獃話。宗社黨自此出現。
當下開了幾次會議,把變更國體的問題,誓不願行,任他如何請求,如何決裂,只有背城借一,與國存亡。恐怕是大言不怍。良弼尤為激烈,力請隆裕太后,易和為戰,並斥袁總理負國不忠,立應罷斥。隆裕後躊躇未決,袁總理已得着信息,即奏請辭職退居。
復旨尚未下來,甘肅、新疆,已遞到警報,甘肅總督長庚,新疆將軍志鋭,均被革命軍殺死,接連是蒙古活佛、西藏喇嘛,也宣佈獨立,把清廷簡放的駐守大臣,一律驅逐出境。看官!你想隆裕太后,生平雖幾經患難,要沒有這般危急,當此一夕數驚,哪得不令她嚇煞?左思右想,無可奈何,只好去請老慶商量。老慶心目中,只有一個袁世凱,仍是堅持原議,並把曾國藩封侯故事,引述一番。世凱是姓袁,並不姓曾。
隆裕後以滿清宗室,總要算老慶閲歷最深,比不得一班粗莽少年,空說大話,毫無實用。少年原不足恃,老朽亦屬無用。當下令老慶往留老袁,且封袁一等侯爵。袁總理不願就封,並整頓行裝,似乎要歸去的模樣,急得老慶苦口輓留,才得他勉強應允,惟侯爵決不肯受。
想做總統,想做皇帝,豈侯爵所能覊留?俟老慶別後,沉吟了好半晌,乃自擬密電,飛寄唐紹怡,唐接電後,往謁伍代表,談及老袁密電中事。伍代表復轉電孫總統,孫總統微微一笑,遂命秘書擬好電文,即致袁總理道:
山西都督閻錫山,又飛書求救,接連是娘子關失守,太原失守,數次警電,絡繹傳來。陝西潼關民軍,始挫終勝,雖幸得擊退清軍,究竟還是危險,也屢電告急,皖、徐一帶,又有不安的消息,於是南京政府,揭示進兵的方法,派鄂、湘民軍,為第一軍,向京漢鐵路前進;寧、皖民軍為第二軍,向河南前進,與第一軍約會開封、鄭州間;淮陽民軍為第三軍,煙台民軍為第四軍,向山東前進,約會濟南;秦皇島合關外各民軍為第五軍,山、陝民軍為第六軍,向北京前進,若第一二三四軍,進行順手,即與第五六軍會合,共搗虜廷。再由臨時大總統孫文,檄告北方將士,其文云:
民國光復,十有七省,義旗雖舉,政體未立,凡對內對外諸問題,舉非有統一之機關,無以達革新之目的,此臨時政府,所以不得不亟為組織者也。文以薄德,謬承公選,效忠服務,義不容辭,用是不揣綿薄,暫就臨時之任,藉維秩序而圖進行,一俟國民會議舉行之後,政體解決,大局略定,敬當遜位,以待賢明。區區此心,天日共鑒。凡我同胞,備聞此言。
惟是和平雖有可望,戰局尚未終結,凡我籍隷北軍諸同胞,同是漢族,同為軍人,舉足重輕,動關大局,竊以為有不可不注意者數事,敢就鄙意,為我諸同胞正告之:此次戰事遷延,亦既數月,塗炭之慘,延亙各地,以滿人竊位之私心,開漢族仇殺之慘禍,操戈同室,貽笑外人,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一;古語云:「民之所欲,天必從之」,是知民心之所趨即國體之所由定也,今禹域三分光復逾二,雖有孫、吳之智,賁、育之勇,亦詎能為滿廷輓既倒之狂瀾乎?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二;民國新成,時方多事,執干戈以衛社稷,正有志者建功樹業之時,我同胞如不明燭幾先,即時反正,他日者,大功既定,效用無門,豈不可惜?我諸同胞不可不注意者此其三。要之義師之起,應天順人,掃專制之餘威,登國民于衽席,此功此責,乃文與諸同胞共之者也。如其洞觀大勢,消釋嫌疑,同舉義旗,言歸於好,行見南北無衝突之憂,國民蒙共和之福;國基一定,選賢任能,一秉至公,南北軍人,同為民國干城,決無歧視。我諸同胞當審斯義,早定方針,無再觀望,以貽後日之悔,敢布腹心,惟圖利之!
為這一篇宣告書,北方將士,亦蠢蠢欲動,南方各省都督,更躍躍欲戰,軍書旁午,戰電紛馳,北伐北伐的聲音,喧騰大陸,且把袁世凱罵得一文不值,不是說他滿奴,就是詈他漢賊;肄業學校的學生,也情願拋書輟學,倡合一個北伐團;醉心文明的女子,又情願浣粉洗脂,組成一黨北伐隊;還有學生衛兵,女子精武軍,及男女赤十字會,名目繁多,數不勝數。就是梨園名角,楚館歌娼,也想卸下這優孟衣冠,跳脫那平康賤裡,投入甚麼北伐團、北伐隊,去當一會北伐英雄、北伐英雌。端的是乘盾為榮,執桴而起,班超投筆,大丈夫安用毛錐?木蘭從征,新國民休輕巾幗。彷彿一個大舞台。
當下開了幾次會議,把變更國體的問題,誓不願行,任他如何請求,如何決裂,只有背城借一,與國存亡。恐怕是大言不怍。良弼尤為激烈,力請隆裕太后,易和為戰,並斥袁總理負國不忠,立應罷斥。隆裕後躊躇未決,袁總理已得着信息,即奏請辭職退居。
復旨尚未下來,甘肅、新疆,已遞到警報,甘肅總督長庚,新疆將軍志鋭,均被革命軍殺死,接連是蒙古活佛、西藏喇嘛,也宣佈獨立,把清廷簡放的駐守大臣,一律驅逐出境。看官!你想隆裕太后,生平雖幾經患難,要沒有這般危急,當此一夕數驚,哪得不令她嚇煞?左思右想,無可奈何,只好去請老慶商量。老慶心目中,只有一個袁世凱,仍是堅持原議,並把曾國藩封侯故事,引述一番。世凱是姓袁,並不姓曾。
想做總統,想做皇帝,豈侯爵所能覊留?俟老慶別後,沉吟了好半晌,乃自擬密電,飛寄唐紹怡,唐接電後,往謁伍代表,談及老袁密電中事。伍代表復轉電孫總統,孫總統微微一笑,遂命秘書擬好電文,即致袁總理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