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妄書俗間所傳淺妄之書,如所謂《雲仙散錄》、《老杜事實》、《開元天寶遺事》之屬,皆絶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至以《老杜事實》為東坡所作者, 今蜀本刻杜集,遂以入注。孔傳《續六帖》,採摭唐事殊有功,而悉載《雲仙錄》中事,自穢其書。《開天遺事》托雲王仁裕所著,仁裕五代時人,雖文章乏氣骨,恐不至此。姑析其數端以為笑。其一云:「姚元崇開元初作翰林學士,有步輦之召。」按,元崇自武后時己為宰相,及開元初三入輔矣。
其二云:「郭元振少時美風姿,宰相張嘉貞欲納為婿,遂牽紅絲線,得第三女,果隨夫貴達。」按,元振為睿宗宰相,明皇初年即貶死,後十年,嘉貞方作相。其三云:「楊國忠盛時,朝之文武,爭附之以求富貴,惟張九齡未嘗及門。」按,九齡去相位十年,國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張九齡覽蘇頲文卷,謂為文陣之雄師。」按,頲(tǐng)為相時,九齡元未達也。此皆顯顯可言者,固鄙淺不足攻,然頗能疑誤後生也。惟張象指楊國忠為冰山事, 《資治通鑒》亦取之,不知別有何據?近歲,興化軍學刊《遺事》,南劍州學刊《散錄》,皆可毀。
五臣注文選東坡詆《五臣注文選》,以為荒陋。予觀選中謝玄暉和王融詩云:「陸危賴宗袞,微管寄明牧。」正謂謝安、謝玄。安石放玄暉為遠祖,以其為相, 故曰宗袞。而李周翰註云:「宗袞謂王導,導與融同宗,言晉國臨危,賴王導而破苻堅。牧謂謝玄,亦同破堅者。」夫以宗袞為王導固可笑,然猶以和王融之故,微為有說,至以導為與謝玄同破苻堅,乃是全不知有史策,而狂妄注書,所謂小兒強解事也。唯李善注得之。
文煩簡有當歐陽公《進新唐書表》曰:「其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于舊。」夫文貴于達而已,繁與省各有當也。《史記·衛青傳》:「校尉李朔、校尉趙不虞、校尉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朔為涉軹侯,以千三百戶封不虞為隨成侯,以千三百戶封戎奴為從平侯。」《前漢書》但云:「校尉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封朔為涉軹侯、不虞為隨成侯、戎奴為從平侯。」比于《史記》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記》為樸贍可喜。
地險古今言地險者,以謂函秦宅關、河之勝,齊負海、岱,趙、魏據大河, 晉表裡河山,蜀有劍門、瞿唐之阻,楚國方城以為城,漢水以為池,吳長江萬里,兼五湖之固,皆足以立同。唯宋、衛之郊,四通五達,無一險可恃。
然東漢之末,袁紹跨有青、冀、幽、並四州,韓遂、馬騰輩分據關中,劉璋擅蜀,劉表居荊州,呂布盜徐,袁術包南陽、壽春,孫策取江東,天下形勝盡矣。曹操晚得袞州,倔強其間,終之夷群雄,覆漢祚。議者尚以為操挾天子以自重,故能成功。而唐傅、昭之時,方鎮擅地,王氏有趙百年,羅洪信在魏,劉仁恭在燕,李克用在河東,王重榮在蒲,朱宣、朱瑾在袞、鄆,時溥在徐,王敬武在淄、青,楊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天子都長安,鳳翔、邠、華三鎮鼎立為梗,李茂貞、韓建皆嘗劫遷乘輿。而朱溫區區以汴、宋、毫、穎嶻然中居,及其得志,乃與操等。以在德不在險為言,則操、溫之德又可見矣。
史記世次《史記》所紀帝王世次,最為不可考信,且以稷、契論之,二人皆帝嚳子,同仕于唐虞。契之後為商,自契至成湯凡十三世,歷五百餘年。稷之後為周,自稷至武王凡十五世,歷千一百餘年。王季蓋與湯為兄弟,而世之相去六百年,既已可疑。則周之先十五世,須每世皆在位七八十年,又皆暮年所生嗣君,乃合此數,則其所享壽皆當過百年乃可。其為漫誕不稽,無足疑者,《國語》所載太子晉之言曰:「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
皆不然也。
解釋經旨解釋經旨,貴于簡明,惟孟子獨然。其稱《公劉》之詩:「乃積乃倉, 乃裹餱糧,于囊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愛方啟行。」而釋之之詞,但云:「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愛方啟行。」其稱《烝民》之詩:「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而引孔子之語以釋之,但曰:「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用兩故字,一必字,一也字,而四句之義昭然。彼訓「曰若稽古」三萬言,真可覆醬瓿也。
坤動也剛《坤》卦《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王弼云:「動之方正,不為邪也。」程伊川云:「坤道至柔,而其動則剛。動剛故應乾不違。」張橫渠云:「柔亦有剛,靜亦有動,但舉一體,則有屈伸動靜終始。」又云:「積大勢成而然。」東坡云:「夫物非剛者能剛,惟柔者能剛爾。畜而不發,及其極也,發之必決。」張葆光但以訓六二之直。陳了翁云:「至柔至靜,坤之至也。剛者道之動,方者靜之德,柔剛靜動,坤元之道之德也。」郭雍云: 「坤雖以柔靜為主,苟無方剛之德,不足以含洪光大。」諸家之說,率不外此。予頃見臨安退居庵僧曇瑩云:「動者謂爻之變也,《坤》不動則已,動則陽剛見焉。在初為《復》,在二為《師》,在三為《謙》,自是以往皆剛也。」其說最為分明有理。
樂天侍兒世言白樂天侍兒唯小蠻、樊素二人。予讀集中《小庭亦有月》一篇云: 「菱角執笙簧,谷兒抹琵琶,紅綃信手舞,紫絹隨意歌。」自注曰:「菱、谷、紫、紅皆小臧獲名。」若然,則紅、紫二絹亦女奴也。
其二云:「郭元振少時美風姿,宰相張嘉貞欲納為婿,遂牽紅絲線,得第三女,果隨夫貴達。」按,元振為睿宗宰相,明皇初年即貶死,後十年,嘉貞方作相。其三云:「楊國忠盛時,朝之文武,爭附之以求富貴,惟張九齡未嘗及門。」按,九齡去相位十年,國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張九齡覽蘇頲文卷,謂為文陣之雄師。」按,頲(tǐng)為相時,九齡元未達也。此皆顯顯可言者,固鄙淺不足攻,然頗能疑誤後生也。惟張象指楊國忠為冰山事, 《資治通鑒》亦取之,不知別有何據?近歲,興化軍學刊《遺事》,南劍州學刊《散錄》,皆可毀。
五臣注文選東坡詆《五臣注文選》,以為荒陋。予觀選中謝玄暉和王融詩云:「陸危賴宗袞,微管寄明牧。」正謂謝安、謝玄。安石放玄暉為遠祖,以其為相, 故曰宗袞。而李周翰註云:「宗袞謂王導,導與融同宗,言晉國臨危,賴王導而破苻堅。牧謂謝玄,亦同破堅者。」夫以宗袞為王導固可笑,然猶以和王融之故,微為有說,至以導為與謝玄同破苻堅,乃是全不知有史策,而狂妄注書,所謂小兒強解事也。唯李善注得之。
文煩簡有當歐陽公《進新唐書表》曰:「其事則增于前,其文則省于舊。」夫文貴于達而已,繁與省各有當也。《史記·衛青傳》:「校尉李朔、校尉趙不虞、校尉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獲王,以千三百戶封朔為涉軹侯,以千三百戶封不虞為隨成侯,以千三百戶封戎奴為從平侯。」《前漢書》但云:「校尉李朔、趙不虞、公孫戎奴,各三從大將軍,封朔為涉軹侯、不虞為隨成侯、戎奴為從平侯。」比于《史記》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記》為樸贍可喜。
然東漢之末,袁紹跨有青、冀、幽、並四州,韓遂、馬騰輩分據關中,劉璋擅蜀,劉表居荊州,呂布盜徐,袁術包南陽、壽春,孫策取江東,天下形勝盡矣。曹操晚得袞州,倔強其間,終之夷群雄,覆漢祚。議者尚以為操挾天子以自重,故能成功。而唐傅、昭之時,方鎮擅地,王氏有趙百年,羅洪信在魏,劉仁恭在燕,李克用在河東,王重榮在蒲,朱宣、朱瑾在袞、鄆,時溥在徐,王敬武在淄、青,楊行密在淮南,王建在蜀,天子都長安,鳳翔、邠、華三鎮鼎立為梗,李茂貞、韓建皆嘗劫遷乘輿。而朱溫區區以汴、宋、毫、穎嶻然中居,及其得志,乃與操等。以在德不在險為言,則操、溫之德又可見矣。
史記世次《史記》所紀帝王世次,最為不可考信,且以稷、契論之,二人皆帝嚳子,同仕于唐虞。契之後為商,自契至成湯凡十三世,歷五百餘年。稷之後為周,自稷至武王凡十五世,歷千一百餘年。王季蓋與湯為兄弟,而世之相去六百年,既已可疑。則周之先十五世,須每世皆在位七八十年,又皆暮年所生嗣君,乃合此數,則其所享壽皆當過百年乃可。其為漫誕不稽,無足疑者,《國語》所載太子晉之言曰:「自后稷之始基靖民,十五王而文始平之。」
皆不然也。
解釋經旨解釋經旨,貴于簡明,惟孟子獨然。其稱《公劉》之詩:「乃積乃倉, 乃裹餱糧,于囊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張,干戈戚揚,愛方啟行。」而釋之之詞,但云:「故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也,然後可以愛方啟行。」其稱《烝民》之詩:「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夷,好是懿德。」而引孔子之語以釋之,但曰:「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用兩故字,一必字,一也字,而四句之義昭然。彼訓「曰若稽古」三萬言,真可覆醬瓿也。
坤動也剛《坤》卦《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王弼云:「動之方正,不為邪也。」程伊川云:「坤道至柔,而其動則剛。動剛故應乾不違。」張橫渠云:「柔亦有剛,靜亦有動,但舉一體,則有屈伸動靜終始。」又云:「積大勢成而然。」東坡云:「夫物非剛者能剛,惟柔者能剛爾。畜而不發,及其極也,發之必決。」張葆光但以訓六二之直。陳了翁云:「至柔至靜,坤之至也。剛者道之動,方者靜之德,柔剛靜動,坤元之道之德也。」郭雍云: 「坤雖以柔靜為主,苟無方剛之德,不足以含洪光大。」諸家之說,率不外此。予頃見臨安退居庵僧曇瑩云:「動者謂爻之變也,《坤》不動則已,動則陽剛見焉。在初為《復》,在二為《師》,在三為《謙》,自是以往皆剛也。」其說最為分明有理。
樂天侍兒世言白樂天侍兒唯小蠻、樊素二人。予讀集中《小庭亦有月》一篇云: 「菱角執笙簧,谷兒抹琵琶,紅綃信手舞,紫絹隨意歌。」自注曰:「菱、谷、紫、紅皆小臧獲名。」若然,則紅、紫二絹亦女奴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