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投資為例。几乎所有的美國人都會選擇利潤率百分之八的風險投資,而不要百分之四的安全投資。結果是,金錢不斷地喪失,人則為之擔憂煩惱不已。就我來說,我希望從金錢中得到安逸快活的閒暇時光。
但是典型的現代人,他們希望得到的則是再多的用以炫耀自己的金錢,以便勝過同自己地位一般的人們。美國的社會等級是不確定的,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因而所有的勢利意識,較之那些社會等級固定的地方,更顯得波動不已。而且儘管金錢本身很難使人聲名顯赫,但要達到聲名顯赫,沒有金錢也不行。再者,一個人掙錢多少成了公認的衡量智商水平的尺度。
大款一定是個聰明人,反之,窮光蛋就肯定不怎麼聰明,沒有人願意被人看成傻瓜,於是,當市場處于不景氣局面時,一個人便會像年輕人在考場上一樣惶惶不安。
我認為應該承認,破產所帶來的真正的,雖則是非理性的恐懼感常常會進入商人的焦慮意識裡。阿諾德·貝奈特筆下的克萊漢格,無論他變得多麼富有,卻總在擔心自己會死在工場裡。我毫不懷疑地相信,那些在童年時飽受貧窮折磨的人,常常為一種擔心自己的孩子遭受同樣的命運的恐懼所困擾;他們還常常產生這種想法,即很難積聚百萬錢財來抵擋這一災難。在創業者一代中,這種恐懼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對於從來不知一貧如洗為何物的人來說,則很可能沒有什麼影響。
不管怎樣,他們只是問題中一個較小的例外而已。
問題的根子在於,人們過分地強調競爭的成功,以至于把它變成幸福的主要源泉。我不否認,成功意識更容易使人熱愛生活。比方說,一個在整個青年時期一直默默無聞的畫家,一旦他的才華得到公認,他多半會變得快樂幸福起來。我也不否認,在一定的意義上,金錢能大大地助于增進幸福;而一旦超出這種意義,事情就不一樣了。
總之,我堅信,成功只能是幸福的構成因素之一,如果不惜以犧牲所有其他一切因素以得到它,那麼這個代價實在是太昂貴了。
問題的根源在於流行于商界的那種生活哲學。客觀地講,在歐洲,仍然存在着一些享有崇高聲譽的職業。在有些國家,貴族階層依然存在。在歐洲,除了少數幾個小國之外,那些需要學問的職業,如陸軍和海軍都受到極大的尊敬。
的確,不管一個人的職業是什麼,成功中總有競爭的因素。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為人們所尊重的不僅僅是成功,還有那優異的表現。不管其形式如何,成功都得依賴于這種表現。一個科學工作者也許會去掙錢,也許不會。
如果他去掙錢,他不會因此受到更多的尊敬。看到一位著名的將領或艦隊司令生活清苦,沒有人會感到驚奇。在這種情況下,從某種意義上說,貧窮還真是一種榮譽呢。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在歐洲,真正完全為了金錢的競爭僅限于部分職業內,而且它們大多影響不大,也不是最受尊敬的。
在美國,情況正好相反。根據他們的標準,軍隊在國民生活中的作用是很小的,影響也不大;至干說到那些需要學問的職業,外界沒有人能知道一個醫生懂得多少醫學知識,或是一位律師是否確實精通法律,因而判斷他們成就大小的簡便方法,便是根據他們的收入以及生活標準。說到教授,他們不過是商人的僱工,同那些古老的國家相比,他們受到的尊敬要少多了。這一切的後果是:在美國,專家緊隨在商人後邊,亦步亦趨,而不是像在歐洲那樣自成一家。
因此,在整個成功者階層,沒有什麼東西有這種功能,它能減少那些完全是為了金錢成功的競爭。
美國的兒童從小就知道這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如果哪一項教育裡沒有金錢的價值,他們就不願意為此下功夫。教育曾經被公認為是一種欣賞和享受能力的訓練——我指的是對那些更為高雅的事物的欣賞享受,這對從來沒受過教育的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在18世紀,對文學、繪畫和音樂的鑒賞情趣,是「紳士」的標誌之一。今日我們也許不同意他們的愛好,但至少這是的確存在的。
現在有錢人則是另一種類型。他從不讀書。如果為了擴大自己的聲望,他試圖建立起一個藝術畫廊,那麼對於繪畫作品的選擇他得依靠專家去做;他從中得到的快樂不是對這些作品的欣賞。而是因阻止別的有錢人擁有這些繪畫作品而產生的一種快樂。
至于音樂,如果他正好是個猶太人的話,他也許真有點欣賞力;否則,就像在其他藝術方面一樣,他也沒有任何修養。這一切的後果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打發閒暇時光。他變得越來越富,因而掙錢也越來越容易,最後,一天裡只要花五分鐘,他掙的錢就多得叫他都不知如何去花了。於是這可憐蟲反而因為自己的成功無所適從。
只要成功本身被當作生活的唯一目的,其結果必然如此。除非一個人懂得獲得成功如何去應付它,否則,成功的獲得必然使他成為厭煩的獵獲品。
心理的競爭習慣很容易侵入本來不屬於它的領域。以讀書為例。讀一本書,往往出於兩種動機:一、因為你欣賞它;二、因為你可以藉此炫耀一番。在美國,小姐們每個月讀(或者看起來讀)幾本書成了一件常事;有的讀完了,有的只讀了第一章,有的只看評論,但是誰都把書擺在書桌上。
但是典型的現代人,他們希望得到的則是再多的用以炫耀自己的金錢,以便勝過同自己地位一般的人們。美國的社會等級是不確定的,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因而所有的勢利意識,較之那些社會等級固定的地方,更顯得波動不已。而且儘管金錢本身很難使人聲名顯赫,但要達到聲名顯赫,沒有金錢也不行。再者,一個人掙錢多少成了公認的衡量智商水平的尺度。
大款一定是個聰明人,反之,窮光蛋就肯定不怎麼聰明,沒有人願意被人看成傻瓜,於是,當市場處于不景氣局面時,一個人便會像年輕人在考場上一樣惶惶不安。
我認為應該承認,破產所帶來的真正的,雖則是非理性的恐懼感常常會進入商人的焦慮意識裡。阿諾德·貝奈特筆下的克萊漢格,無論他變得多麼富有,卻總在擔心自己會死在工場裡。我毫不懷疑地相信,那些在童年時飽受貧窮折磨的人,常常為一種擔心自己的孩子遭受同樣的命運的恐懼所困擾;他們還常常產生這種想法,即很難積聚百萬錢財來抵擋這一災難。在創業者一代中,這種恐懼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但對於從來不知一貧如洗為何物的人來說,則很可能沒有什麼影響。
問題的根子在於,人們過分地強調競爭的成功,以至于把它變成幸福的主要源泉。我不否認,成功意識更容易使人熱愛生活。比方說,一個在整個青年時期一直默默無聞的畫家,一旦他的才華得到公認,他多半會變得快樂幸福起來。我也不否認,在一定的意義上,金錢能大大地助于增進幸福;而一旦超出這種意義,事情就不一樣了。
總之,我堅信,成功只能是幸福的構成因素之一,如果不惜以犧牲所有其他一切因素以得到它,那麼這個代價實在是太昂貴了。
問題的根源在於流行于商界的那種生活哲學。客觀地講,在歐洲,仍然存在着一些享有崇高聲譽的職業。在有些國家,貴族階層依然存在。在歐洲,除了少數幾個小國之外,那些需要學問的職業,如陸軍和海軍都受到極大的尊敬。
的確,不管一個人的職業是什麼,成功中總有競爭的因素。同時我們應該看到,為人們所尊重的不僅僅是成功,還有那優異的表現。不管其形式如何,成功都得依賴于這種表現。一個科學工作者也許會去掙錢,也許不會。
如果他去掙錢,他不會因此受到更多的尊敬。看到一位著名的將領或艦隊司令生活清苦,沒有人會感到驚奇。在這種情況下,從某種意義上說,貧窮還真是一種榮譽呢。由於以上這些原因,在歐洲,真正完全為了金錢的競爭僅限于部分職業內,而且它們大多影響不大,也不是最受尊敬的。
在美國,情況正好相反。根據他們的標準,軍隊在國民生活中的作用是很小的,影響也不大;至干說到那些需要學問的職業,外界沒有人能知道一個醫生懂得多少醫學知識,或是一位律師是否確實精通法律,因而判斷他們成就大小的簡便方法,便是根據他們的收入以及生活標準。說到教授,他們不過是商人的僱工,同那些古老的國家相比,他們受到的尊敬要少多了。這一切的後果是:在美國,專家緊隨在商人後邊,亦步亦趨,而不是像在歐洲那樣自成一家。
因此,在整個成功者階層,沒有什麼東西有這種功能,它能減少那些完全是為了金錢成功的競爭。
美國的兒童從小就知道這是唯一重要的事情,如果哪一項教育裡沒有金錢的價值,他們就不願意為此下功夫。教育曾經被公認為是一種欣賞和享受能力的訓練——我指的是對那些更為高雅的事物的欣賞享受,這對從來沒受過教育的人來說是不可接受的。在18世紀,對文學、繪畫和音樂的鑒賞情趣,是「紳士」的標誌之一。今日我們也許不同意他們的愛好,但至少這是的確存在的。
現在有錢人則是另一種類型。他從不讀書。如果為了擴大自己的聲望,他試圖建立起一個藝術畫廊,那麼對於繪畫作品的選擇他得依靠專家去做;他從中得到的快樂不是對這些作品的欣賞。而是因阻止別的有錢人擁有這些繪畫作品而產生的一種快樂。
至于音樂,如果他正好是個猶太人的話,他也許真有點欣賞力;否則,就像在其他藝術方面一樣,他也沒有任何修養。這一切的後果是,他根本不知道如何打發閒暇時光。他變得越來越富,因而掙錢也越來越容易,最後,一天裡只要花五分鐘,他掙的錢就多得叫他都不知如何去花了。於是這可憐蟲反而因為自己的成功無所適從。
只要成功本身被當作生活的唯一目的,其結果必然如此。除非一個人懂得獲得成功如何去應付它,否則,成功的獲得必然使他成為厭煩的獵獲品。
心理的競爭習慣很容易侵入本來不屬於它的領域。以讀書為例。讀一本書,往往出於兩種動機:一、因為你欣賞它;二、因為你可以藉此炫耀一番。在美國,小姐們每個月讀(或者看起來讀)幾本書成了一件常事;有的讀完了,有的只讀了第一章,有的只看評論,但是誰都把書擺在書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