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唐詩鑑賞下    8


作者:唐代詩人
頁數:8 / 0
類別:古典詩

 

作者:唐代詩人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

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

金闕西廂叩玉扃,轉教小玉報雙成。



  
聞道漢家天子使,九華帳裡夢魂驚。

攬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銀屏迤邐開。

雲髻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

風吹仙袂飄飄舉,猶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



  
含情凝睇謝君王,一別音容兩渺茫。

昭陽殿裡恩愛絶,蓬菜宮中日月長。

回頭下望人寰處,不見長安見塵霧。

唯將舊物表深情,鈿合金釵寄將去。

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

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

臨別慇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絶期。

《長恨歌》是白居易詩作中膾炙人口的名篇,作於元和元年(806),當時詩人正在盩厔縣(今陝西盩厔)任縣尉。這首詩是他和友人陳鴻、王質夫同遊仙遊寺,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的故事而創作的。在這首長篇敘事詩裡,作者以精煉的語言,優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結合的手法,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他們的愛情被自己釀成的叛亂斷送了,正在沒完沒了地吃着這一精神的苦果。唐玄宗、楊貴妃都是歷史上的人物,詩人並不拘泥于歷史,而是藉著歷史的一點影子,根據當時人們的傳說,街坊的歌唱,從中蛻化出一個迴旋曲折、宛轉動人的故事,用迴環往複、纏綿悱惻的藝術形式,描摹、歌詠出來。由於詩中的故事、人物都是藝術化的,是現實中人的複雜真實的再現,所以能夠在歷代讀者的心中漾起陣陣漣漪。

《長恨歌》就是歌「長恨」,「長恨」是詩歌的主題,故事的焦點,也是埋在詩裡的一顆牽動人心的種子。而「恨」什麼,為什麼要「長恨」,詩人不是直接鋪敘、抒寫出來,而是通過他筆下詩化的故事,一層一層地展示給讀者,讓人們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

詩歌開卷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看來很尋常,好象故事原就應該從這裡寫起,不需要作者花什麼心思似的,事實上這七個字含量極大,是全篇綱領,它既揭示了故事的悲劇因素,又喚起和統領着全詩。緊接着,詩人用極其省儉的語言,敘述了安史之亂前,唐玄宗如何重色、求色,終於得到了「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的楊貴妃。描寫了楊貴妃的美貌、嬌媚,進宮後因有色而得寵,不但自己「新承恩澤」,而且「姊妹弟兄皆列土」。反覆渲染唐玄宗得貴妃以後在宮中如何縱慾,如何行樂,如何終日沉湎于歌舞酒色之中。所有這些,就釀成了安史之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這一部分寫出了「長恨」的內因,是悲劇故事的基礎。詩人通過這一段宮中生活的寫實,不無諷刺地向我們介紹了故事的男女主人公:一個重色輕國的帝王,一個嬌媚恃寵的妃子。還形象地暗示我們,唐玄宗的迷色誤國,就是這一悲劇的根源。

下面,詩人具體的描述了安史之亂髮生後,皇帝兵馬倉皇逃入西南的情景,特別是在這一動亂中唐玄宗和楊貴妃愛情的毀滅。「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花鈿委地無人收,翠翹金雀玉搔頭。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淚相和流」,寫的就是他們在馬嵬坡生離死別的一幕。「六軍不發」,要求處死楊貴妃,是憤于唐玄宗迷戀女色,禍國殃民。楊貴妃的死,在整個故事中,是一個關鍵性的情節,在這之後,他們的愛情才成為一場悲劇,接着,從「黃埃散漫風蕭索」起至「魂魄不曾來入夢」,詩人抓住了人物精神世界裡揪心的「恨」,用酸惻動人的語調,宛轉形容和描述了楊貴妃死後唐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傷,還都路上的追懷憶舊,回宮以後睹物思人,觸景生情,一年四季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種種感觸。纏綿悱惻的相思之情,使人覺得迴腸蕩氣。正由於詩人把人物的感情渲染到這樣的程度,後面道士的到來,仙境的出現,便給人一種真實感,不以為純粹是一種空中樓閣了。

從「臨邛道士鴻都客」至詩的末尾,寫道士幫助唐玄宗尋找楊貴妃。詩人採用的是浪漫主義的手法,忽而上天,忽而入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後來,在海上虛無縹緲的仙山上找到了楊貴妃,讓她以「玉容寂寞淚闌干,梨花一枝春帶雨」的形象在仙境中再現,慇勤迎接漢家的使者,含情脈脈,托物寄詞,重申前誓,照應唐玄宗對她的思念,進一步深化、渲染「長恨」的主題。詩歌的末尾,用「開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絶期」結筆,點明題旨,回應開頭,而且做到「清音有餘」,給讀者以聯想、回味的餘地。

《長恨歌》首先給我們藝術美的享受的是詩中那個宛轉動人的故事,是詩歌精巧獨特的藝術構思。全篇中心是歌「長恨」,但詩人卻從「重色」說起,並且予以極力鋪寫和渲染。「日高起」、「不早朝」、「夜專夜」、「看不足」等等,看來是樂到了極點,象是一幕喜劇,然而,極度的樂,正反襯出後面無窮無盡的恨。唐玄宗的荒淫誤國,引出了政治上的悲劇,反過來又導致了他和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悲劇的製造者最後成為悲劇的主人公,這是故事的特殊、曲折處,也是詩中男女主人公之所以要「長恨」的原因。過去許多人說《長恨歌》有諷喻意味,這首詩的諷喻意味就在這裡。那麼,詩人又是如何表現「長恨」的呢?馬嵬坡楊貴妃之死一場,詩人刻畫極其細膩,把唐玄宗那種不忍割愛但又欲救不得的內心矛盾和痛苦感情,都具體形象地表現出來了。由於這「血淚相和流」的死別,才會有那沒完沒了的恨。隨後,詩人用許多筆墨從各個方面反覆渲染唐玄宗對楊貴妃的思念,但詩歌的故事情節並沒有停止在一個感情點上,而是隨着人物內心世界的層層展示,感應他的景物的不斷變化,把時間和故事向前推移,用人物的思想感情來開拓和推動情節的發展。唐玄宗奔蜀,是在死別之後,內心十分酸楚愁慘;還都路上,舊地重經,又勾起了傷心的回憶;回宮後,白天睹物傷情,夜晚輾轉難眠。日思夜想而不得,所以寄希望于夢境,卻又是「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詩至此,已經把「長恨」之「恨」寫得十分動人心魄,故事到此結束似乎也可以。然而詩人筆鋒一折,別開境界,借助想象的彩翼,構思了一個嫵媚動人的仙境,把悲劇故事的情節推向高潮,使故事更加迴環曲折,有起伏,有波瀾。這一轉折,既出人意料,又盡在情理之中。由於主觀願望和客觀現實不断發生矛盾、碰撞,詩歌把人物千迴百轉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故事也因此而顯得更為宛轉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