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寫臨岐敘別,情深意長,不着一個愁字,而在表面的平靜中藴蓄着深沉的激憤和無窮的感慨。「二十年來萬事同」,七個字概括了他與劉禹錫共同經歷的宦海浮沉、人世滄桑。二人在貞元九年(793)同時進士及第,踏上仕途,迄今已度過了二十二個春秋。二十多年來,他們在永貞改革的政治舞台上「謀議唱和」、力革時弊,後來風雲變幻,二人同時遭難,遠謫邊地;去國十年以後,二人又一同被召回京,卻又再貶遠荒。共同的政治理想把他們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造成了這一對摯友「二十年來萬事同」的坎坷遭遇。然而使詩人慨嘆不已的不僅是他們個人出處的相同,還有這二十年來朝廷各種弊政的複舊,劉禹錫深深理解柳宗元的這種悲哀,所以在答詩中抒發了同樣的感慨:「弱冠同懷長者憂,臨岐回想盡悠悠。」他們早年的政治革新白白付之東流,今朝臨岐執手,倏忽之間又將各自東西,撫今追昔,往事不堪迴首。「今朝」二字寫出了詩人對最後一刻相聚的留戀,「忽」字又點出詩人對光陰飛逝、轉瞬別離的驚心。「西東」非一般言別套語,而是指一去廣東連縣,一去廣西柳州,用得正切實事。
由於是再度遭貶,詩人似乎已經預感到這次分別很難再有重逢的機會,便強忍悲痛,掩藏了這種隱約的不祥預感,而以安慰的口氣與朋友相約:如果有一天皇帝開恩,准許他們歸田隱居,那麼他們一定要卜舍為鄰,白髮相守,度過晚年。這兩句粗看語意平淡,似與一般歌詠歸隱的詩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贈劉員外》中,詩人又一次問劉禹錫:「今日臨岐別,何年待汝歸?」就可以明白詩人與劉禹錫相約歸田為鄰的願望中深藴着難捨難分的別愁離恨和生死與共的深情厚誼。身處罻羅①之中而嚮往遺世耦耕②,是封建知識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後唯一的全身遠禍之道和消極抗議的辦法。因此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種譏刺的意味。「若許」二字卻說明目前連歸田亦不可得,然而詩人偏偏以這樣的夢想來安慰分路的離愁,唯其如此,詩人那信誓旦旦的語氣也就更覺淒楚動人。
這首詩以直抒離情構成真摯感人的意境,寓複雜的情緒和深沉的感慨于樸實無華的藝術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憤而憤意自見。語似質直而意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鬱結。蘇東坡贊柳詩「發纖穠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這也正是這首小詩的主要特色。
(葛曉音)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這是首抒情詩。賦中有比,象中含興,展現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動人圖畫,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態和情懷,也依稀可見。這情懷,是特定的政治鬥爭環境所觸發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適死,太子李誦(順宗)即位,改元永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於保守勢力的反撲,僅五個月,「永貞革新」就遭到殘酷鎮壓。王叔文、王伾被貶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員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分別謫降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二王八司馬」事件。直到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五人才奉詔進京。但當他們趕到長安時,朝廷又改變主意,竟把他們分別貶到更荒遠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連州為刺史。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時寫的。
全詩先從「登柳州城樓」寫起。首句「城上高樓」,于「樓」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見愈遠。作者長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卻急不可耐地登上高處,為的是要遙望戰友們的貶所,抒發難於明言的積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說城上高樓與大荒相接,乃樓上人眼中所見。於是感物起興,「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噴湧而出,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遼闊而荒涼的空間,望到極處,海天相連。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遼闊無邊的空間了。這麼遼闊的境界和這麼深廣的情意,作者卻似乎毫不費力地寫入了這第一聯,攝詩題之魂,併為以下的逐層抒寫展開了宏大的畫卷。
第二聯「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寫的是近處所見。惟其是近景,見得真切,故寫得細緻。就描繪風急雨驟的景象而言,這是「賦」筆,而賦中又兼有比興。屈原《離騷》有云:「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這裡,芙蓉與薜荔,正象徵著人格的美好與芳潔。登城樓而望近處,從所見者中特意拈出芙蓉與薜荔,顯然是它們在暴風雨中的情狀使詩人心靈顫悸。風而曰驚,雨而曰密,颭而曰亂,侵而曰斜,足見對客觀事物又投射了詩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礙於風,而驚風仍要亂颭;薜荔覆牆,雨本難侵,而密雨偏要斜侵。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聯想,愁思瀰漫呢!在這裡,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賦中之比興,有如水中着鹽,不見痕跡。
第三聯寫遠景。由近景過渡到遠景的契機乃是近景所觸發的聯想。自己目前是處于這樣的情境之中,好友們的處境又是如何呢?於是心馳遠方,目光也隨之移向漳、汀、封、連四州。「嶺樹」、「江流」兩句,同寫遙望,卻一仰一俯,視野各異。仰觀則重嶺密林、遮斷千里之目;俯察則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腸。景中寓情,愁思無限。從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迴腸」對「嶺樹重遮千里目」,銖兩悉稱,屬於「工對」的範圍。而從意義上看,上實下虛,前因後果,以駢偶之辭運單行之氣,又具有「流水對」的優點。
尾聯從前聯生發而來,除表現關懷好友處境望而不見的惆悵之外,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望而不見,自然想到互訪或互通音問;而望陸路,則山嶺重疊,望水路,則江流紆曲,不要說互訪不易,即互通音問,也十分困難。這就很自然地要歸結到「音書滯一鄉」。然而就這樣結束,文情較淺,文氣較直。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先用「共來百粵文身地」一墊,再用「猶自」一轉,才歸結到「音書滯一鄉」,便收到了沉鬱頓挫的藝術效果。而「共來」一句,既與首句中的「大荒」照應,又統攝題中的「柳州」與「漳、汀、封、連四州」。一同被貶謫于大荒之地,已經夠痛心了,還彼此隔離,連音書都無法送到!讀詩至此,餘韻裊裊,餘味無窮,而題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傳出。可見詩人用筆之妙。
(霍松林)
柳州榕葉落盡偶題
柳州榕葉落盡偶題
柳宗元
宦情覊思共淒淒,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由於是再度遭貶,詩人似乎已經預感到這次分別很難再有重逢的機會,便強忍悲痛,掩藏了這種隱約的不祥預感,而以安慰的口氣與朋友相約:如果有一天皇帝開恩,准許他們歸田隱居,那麼他們一定要卜舍為鄰,白髮相守,度過晚年。這兩句粗看語意平淡,似與一般歌詠歸隱的詩歌相同,但只要再看看《三贈劉員外》中,詩人又一次問劉禹錫:「今日臨岐別,何年待汝歸?」就可以明白詩人與劉禹錫相約歸田為鄰的願望中深藴着難捨難分的別愁離恨和生死與共的深情厚誼。身處罻羅①之中而嚮往遺世耦耕②,是封建知識分子在政治上碰壁以後唯一的全身遠禍之道和消極抗議的辦法。因此這「皇恩」二字便自然流露了某種譏刺的意味。「若許」二字卻說明目前連歸田亦不可得,然而詩人偏偏以這樣的夢想來安慰分路的離愁,唯其如此,詩人那信誓旦旦的語氣也就更覺淒楚動人。
這首詩以直抒離情構成真摯感人的意境,寓複雜的情緒和深沉的感慨于樸實無華的藝術形式之中。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憤而憤意自見。語似質直而意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鬱結。蘇東坡贊柳詩「發纖穠于簡古,寄至味于澹泊」,這也正是這首小詩的主要特色。
(葛曉音)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粵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這是首抒情詩。賦中有比,象中含興,展現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動人圖畫,而抒情主人公的神態和情懷,也依稀可見。這情懷,是特定的政治鬥爭環境所觸發的。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適死,太子李誦(順宗)即位,改元永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於保守勢力的反撲,僅五個月,「永貞革新」就遭到殘酷鎮壓。王叔文、王伾被貶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員柳宗元、劉禹錫等八人分別謫降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所說的「二王八司馬」事件。直到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與韓泰、韓曄、陳諫、劉禹錫等五人才奉詔進京。但當他們趕到長安時,朝廷又改變主意,竟把他們分別貶到更荒遠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連州為刺史。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時寫的。
全詩先從「登柳州城樓」寫起。首句「城上高樓」,于「樓」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見愈遠。作者長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卻急不可耐地登上高處,為的是要遙望戰友們的貶所,抒發難於明言的積愫。「接大荒」之「接」字,是說城上高樓與大荒相接,乃樓上人眼中所見。於是感物起興,「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噴湧而出,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遼闊而荒涼的空間,望到極處,海天相連。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遼闊無邊的空間了。這麼遼闊的境界和這麼深廣的情意,作者卻似乎毫不費力地寫入了這第一聯,攝詩題之魂,併為以下的逐層抒寫展開了宏大的畫卷。
第二聯「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寫的是近處所見。惟其是近景,見得真切,故寫得細緻。就描繪風急雨驟的景象而言,這是「賦」筆,而賦中又兼有比興。屈原《離騷》有云:「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餘情其信芳。」又云:「擥木根以結茝兮,貫薜荔之落蕊;矯菌桂以紉蕙兮,索胡繩之。謇吾法大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在這裡,芙蓉與薜荔,正象徵著人格的美好與芳潔。登城樓而望近處,從所見者中特意拈出芙蓉與薜荔,顯然是它們在暴風雨中的情狀使詩人心靈顫悸。風而曰驚,雨而曰密,颭而曰亂,侵而曰斜,足見對客觀事物又投射了詩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礙於風,而驚風仍要亂颭;薜荔覆牆,雨本難侵,而密雨偏要斜侵。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聯想,愁思瀰漫呢!在這裡,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賦中之比興,有如水中着鹽,不見痕跡。
第三聯寫遠景。由近景過渡到遠景的契機乃是近景所觸發的聯想。自己目前是處于這樣的情境之中,好友們的處境又是如何呢?於是心馳遠方,目光也隨之移向漳、汀、封、連四州。「嶺樹」、「江流」兩句,同寫遙望,卻一仰一俯,視野各異。仰觀則重嶺密林、遮斷千里之目;俯察則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腸。景中寓情,愁思無限。從字面上看,以「江流曲似九迴腸」對「嶺樹重遮千里目」,銖兩悉稱,屬於「工對」的範圍。而從意義上看,上實下虛,前因後果,以駢偶之辭運單行之氣,又具有「流水對」的優點。
尾聯從前聯生發而來,除表現關懷好友處境望而不見的惆悵之外,還有更深一層的意思:望而不見,自然想到互訪或互通音問;而望陸路,則山嶺重疊,望水路,則江流紆曲,不要說互訪不易,即互通音問,也十分困難。這就很自然地要歸結到「音書滯一鄉」。然而就這樣結束,文情較淺,文氣較直。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先用「共來百粵文身地」一墊,再用「猶自」一轉,才歸結到「音書滯一鄉」,便收到了沉鬱頓挫的藝術效果。而「共來」一句,既與首句中的「大荒」照應,又統攝題中的「柳州」與「漳、汀、封、連四州」。一同被貶謫于大荒之地,已經夠痛心了,還彼此隔離,連音書都無法送到!讀詩至此,餘韻裊裊,餘味無窮,而題中的「寄」字之神,也于此曲曲傳出。可見詩人用筆之妙。
(霍松林)
柳州榕葉落盡偶題
柳州榕葉落盡偶題
柳宗元
宦情覊思共淒淒,春半如秋意轉迷。
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