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題點明寫作時間是在貶官柳州時期。詩的內容是抒發種柑樹的感想。開頭用敘事語泛泛寫來:「手種黃柑二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首句特別點明「手種」和株數,可見詩人對柑樹的喜愛和重視。次句用「新」字來形容柑葉的嫩綠,用「遍」字來形容柑葉的繁盛,不僅狀物候時態,融和駘蕩,如在目前,而且把詩人逐樹觀賞、遍覽城隅的興緻暗暗點出。
為什麼對柑橘樹懷有如此深情呢?請聽詩人自己的回答:「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原來他愛柑橘是因為讀「楚客」屈原的《橘頌》引起了雅興,而不是象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那樣,想通過種橘來發家致富,給子孫留點財產。(事見《太平禦覽》果部三引《襄陽記》)心交古賢,寄情橘樹,悠然自得,不慕榮利,詩人的心地是多麼淡泊!然而透過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窺見詩人內心的波瀾。屈原當年愛橘、憐橘,認為橘樹具有「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和「秉德無私」的品質,曾作頌以自勉。今天自己秉德無私,卻遠謫炎荒,此情此心,對誰可表?只有這些不會說話的柑橘樹,才是自己的知音。這一聯的對偶用反對而不用正對,把自己複雜的思想感情分別灌注到兩個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對稱,又做到內容上的婉轉曲達,並能引起內在的對比聯想,讀來令人感到深文藴蔚,餘味曲包。
接着,詩人從幼小的柑樹,遠想到它的開花結實:「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幾歲」、「何人」都上承「憐」字來。「憐」之深,所以望之切。由於柑樹已經成了詩人身邊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寫他對於柑樹的憐深望切,就愈能表現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現出他在儘力忘懷世情。這一聯用「噴雪」形容柑樹開花,下一個「聞」字,把「噴雪」奇觀與柑橘花飄香一筆寫出,渲染出一種熱閙的氣氛;用「垂珠」形容纍纍碩果,展現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前景。但這畢竟出於想象。從想象回到現實,熱閙的氣氛恰恰反襯出眼前的孤寂。他不禁向自己的心靈發問道:這幼小的柑橘樹究竟要過多久才能開花?將來由誰來摘它的果實?言外之意是:難道自己真的要在這裡獃到柑橘開花結果的一天嗎?
尾聯本可以順勢直道胸臆,抒發感慨,然而詩人仍以平緩的語調故作達觀語:「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將來能夠親眼看到柑橘長大成林,有朝一日能以自己親手種出的柑橘來養老,這何嘗不是一種樂趣呢?然而,「坐待成林」對一個胸有塊壘之氣的志士來說,究竟是什麼「滋味」,讀者是不難理解的。清人姚鼐說:「結句自傷遷謫之久,恐見甘之成林也。而託詞反平緩,故佳。」(《唐宋詩舉要》卷五引)
應該說,這首詩的整個語調都是平緩的,而在平緩的語調後面,卻隱藏着詩人一顆不平靜的心。這是形成「外枯中膏,似淡而實美」的藝術風格的重要原因。其妙處,借用歐陽修的話來說,叫做:「初如食橄欖,真味久愈在。」(《歐陽文忠公集》卷二)玩賞誦吟,越發使人覺得韻味深厚。
(吳汝煜)
酬曹侍禦過象縣見寄
酬曹侍禦過象縣見寄
柳宗元
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
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這首頗負盛名的小詩,是作者任柳州刺史時寫的。一、二兩句,切「曹侍禦過象縣見寄(經過象縣的時候作詩寄給作者)」;三、四兩句,切「酬(作詩酬答)」。「碧玉流」指流經柳州和象縣的柳江:「破額山」是象縣沿江的山。
作者稱曹侍禦為「騷人」,並且用「碧玉流」、「木蘭舟」這樣美好的環境來烘托他。環境如此優美,如此清幽,「騷人」本可以一面趕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悅性怡情;如今卻「遙駐」木蘭舟于「碧玉流」之上,懷念起「萬死投荒」、貶謫柳州的友人來,「遙駐」而不能過訪,望「碧玉流」而興嘆,只有作詩代柬,表達他的無限深情。
「春風無限瀟湘意」一句,的確會使讀者感到「無限意」,但究竟是什麼「意」,卻迷離朦朧,說不具體。這正是一部分優美的小詩所常有的藝術特點,也正是「神韻」派詩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這也並不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如果細玩全詩,其主要之點,還是可以說清的。「瀟湘」一帶,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不是把曹侍禦稱為「騷人」嗎?把「瀟湘」和「騷人」聯繫起來,那「無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結句中的「欲采蘋花」,顯然汲取了南朝柳惲《江南曲》的詩意。《江南曲》全文是這樣的:「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由此可見,「春風無限瀟湘意」,主要就是懷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這兩點,又是象水和乳那樣融合一起的。
「春風無限瀟湘意」作為絶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轉,亦承亦轉。也就是說,它主要表現作者懷念「騷人」之情,但也包含「騷人」寄詩中所表達的懷唸作者之意。春風和暖,瀟湘兩岸,芳草叢生,蘋花盛開,朋友們能夠于此時相見,該有多好!然而卻辦不到啊!無限相思而不能相見,就想到采蘋花以贈故人。然而,不要說相見沒有自由,就是欲采蘋花相贈,也沒有自由啊!
這首詩語言簡煉,寫景如畫。詩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語,十分新穎,不僅準確地表現出柳江的色調和質感,而且連那微波不興、一平似鏡的江面也展現在讀者面前。這和下面的「遙駐」、「春風」十分協調,自有一種藝術的和諧美。
從全篇看,特別是從結句看,其主要特點是比興並用,虛實相生,能夠喚起讀者的許多聯想。沈德潛說:「欲采蘋花相贈,尚牽制不能自由,何以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獻之於君而末由意,與《上蕭翰林書》同意,而詞特微婉。」它的言外之意是不是「欲以忠心獻之於君而末由」,可以有不同看法。但結合作者被貶謫的原因、經過和被貶以後繼續遭受誹謗、打擊,動輒得咎的處境,它有言外之意,則是不成問題的。
(霍松林)
南澗中題
南澗中題
柳宗元
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
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覊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游,懷人淚空垂。
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誰為後來者,當與此心期!
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秋天,柳宗元遊覽永州南郊的袁家渴、石渠、石澗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寫了著名的《永州八記》中的後四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和《小石城山記》。這首五言古詩《南澗中題》,也是他在同年秋天遊覽了石澗後所作。南澗即《石澗記》中所指的「石澗」。石澗地處永州之南,又稱南澗。
這首詩,以記游的筆調,寫出了詩人被貶放逐後憂傷寂寞、孤獨苦悶的自我形象。
為什麼對柑橘樹懷有如此深情呢?請聽詩人自己的回答:「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原來他愛柑橘是因為讀「楚客」屈原的《橘頌》引起了雅興,而不是象三國時丹陽太守李衡那樣,想通過種橘來發家致富,給子孫留點財產。(事見《太平禦覽》果部三引《襄陽記》)心交古賢,寄情橘樹,悠然自得,不慕榮利,詩人的心地是多麼淡泊!然而透過外表的淡泊,正可以窺見詩人內心的波瀾。屈原當年愛橘、憐橘,認為橘樹具有「閉心自慎,終不過失」和「秉德無私」的品質,曾作頌以自勉。今天自己秉德無私,卻遠謫炎荒,此情此心,對誰可表?只有這些不會說話的柑橘樹,才是自己的知音。這一聯的對偶用反對而不用正對,把自己複雜的思想感情分別灌注到兩個含意相反的典故中去,既做到形式上的對稱,又做到內容上的婉轉曲達,並能引起內在的對比聯想,讀來令人感到深文藴蔚,餘味曲包。
接着,詩人從幼小的柑樹,遠想到它的開花結實:「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幾歲」、「何人」都上承「憐」字來。「憐」之深,所以望之切。由於柑樹已經成了詩人身邊唯一的知音,所以愈寫他對於柑樹的憐深望切,就愈能表現出他的高情逸致,表現出他在儘力忘懷世情。這一聯用「噴雪」形容柑樹開花,下一個「聞」字,把「噴雪」奇觀與柑橘花飄香一筆寫出,渲染出一種熱閙的氣氛;用「垂珠」形容纍纍碩果,展現了一個充滿希望的前景。但這畢竟出於想象。從想象回到現實,熱閙的氣氛恰恰反襯出眼前的孤寂。他不禁向自己的心靈發問道:這幼小的柑橘樹究竟要過多久才能開花?將來由誰來摘它的果實?言外之意是:難道自己真的要在這裡獃到柑橘開花結果的一天嗎?
尾聯本可以順勢直道胸臆,抒發感慨,然而詩人仍以平緩的語調故作達觀語:「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將來能夠親眼看到柑橘長大成林,有朝一日能以自己親手種出的柑橘來養老,這何嘗不是一種樂趣呢?然而,「坐待成林」對一個胸有塊壘之氣的志士來說,究竟是什麼「滋味」,讀者是不難理解的。清人姚鼐說:「結句自傷遷謫之久,恐見甘之成林也。而託詞反平緩,故佳。」(《唐宋詩舉要》卷五引)
(吳汝煜)
酬曹侍禦過象縣見寄
酬曹侍禦過象縣見寄
柳宗元
破額山前碧玉流,騷人遙駐木蘭舟。
春風無限瀟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作者稱曹侍禦為「騷人」,並且用「碧玉流」、「木蘭舟」這樣美好的環境來烘托他。環境如此優美,如此清幽,「騷人」本可以一面趕他的路,一面看山看水,悅性怡情;如今卻「遙駐」木蘭舟于「碧玉流」之上,懷念起「萬死投荒」、貶謫柳州的友人來,「遙駐」而不能過訪,望「碧玉流」而興嘆,只有作詩代柬,表達他的無限深情。
「春風無限瀟湘意」一句,的確會使讀者感到「無限意」,但究竟是什麼「意」,卻迷離朦朧,說不具體。這正是一部分優美的小詩所常有的藝術特點,也正是「神韻」派詩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這也並不是「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如果細玩全詩,其主要之點,還是可以說清的。「瀟湘」一帶,乃是屈子行吟之地。作者不是把曹侍禦稱為「騷人」嗎?把「瀟湘」和「騷人」聯繫起來,那「無限意」就有了着落。此其一。更重要的是,結句中的「欲采蘋花」,顯然汲取了南朝柳惲《江南曲》的詩意。《江南曲》全文是這樣的:「汀洲采白蘋,日暖江南春。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復應晚。不道新知樂,只言行路遠。」由此可見,「春風無限瀟湘意」,主要就是懷念故人之意。此其二。而這兩點,又是象水和乳那樣融合一起的。
「春風無限瀟湘意」作為絶句的第三句,又妙在似承似轉,亦承亦轉。也就是說,它主要表現作者懷念「騷人」之情,但也包含「騷人」寄詩中所表達的懷唸作者之意。春風和暖,瀟湘兩岸,芳草叢生,蘋花盛開,朋友們能夠于此時相見,該有多好!然而卻辦不到啊!無限相思而不能相見,就想到采蘋花以贈故人。然而,不要說相見沒有自由,就是欲采蘋花相贈,也沒有自由啊!
這首詩語言簡煉,寫景如畫。詩人用「碧玉」作「流」的定語,十分新穎,不僅準確地表現出柳江的色調和質感,而且連那微波不興、一平似鏡的江面也展現在讀者面前。這和下面的「遙駐」、「春風」十分協調,自有一種藝術的和諧美。
從全篇看,特別是從結句看,其主要特點是比興並用,虛實相生,能夠喚起讀者的許多聯想。沈德潛說:「欲采蘋花相贈,尚牽制不能自由,何以為情乎?言外有欲以忠心獻之於君而末由意,與《上蕭翰林書》同意,而詞特微婉。」它的言外之意是不是「欲以忠心獻之於君而末由」,可以有不同看法。但結合作者被貶謫的原因、經過和被貶以後繼續遭受誹謗、打擊,動輒得咎的處境,它有言外之意,則是不成問題的。
(霍松林)
南澗中題
南澗中題
柳宗元
秋氣集南澗,獨遊亭午時。
迴風一蕭瑟,林影久參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
覊禽響幽谷,寒藻舞淪漪。
去國魂已游,懷人淚空垂。
孤生易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
誰為後來者,當與此心期!
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秋天,柳宗元遊覽永州南郊的袁家渴、石渠、石澗和西北郊的小石城山,寫了著名的《永州八記》中的後四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和《小石城山記》。這首五言古詩《南澗中題》,也是他在同年秋天遊覽了石澗後所作。南澗即《石澗記》中所指的「石澗」。石澗地處永州之南,又稱南澗。
這首詩,以記游的筆調,寫出了詩人被貶放逐後憂傷寂寞、孤獨苦悶的自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