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厲王喜歡榮夷公,芮良夫說:「王室將要衰落了!榮夷公只求獨占財利而不知道大難。利是由萬物中產生出來的,是由天地所養育而成的,假如要獨占它,所帶來的怨恨會很多。天地萬物,人人都要取用,怎麼可以獨占呢?觸怒的人太多而不防備大難,用這些來引導陛下,陛下能長治久安嗎?治理天下的人,應該開通利途而分配給上上下下的人,使天神百姓和世間萬物無不得到它應得的一份,即使這樣尚且天天擔憂,害怕招來怨恨。所以《頌》詩說:『文德鬱盛的后稷啊,功堪比天;使百姓得以生存,無不受到恩惠。』《大雅》說:『廣泛地施德,奠定了周朝。』這不正是佈施恩惠仍懷有戒懼之心嗎?所以能開創王業並延續至今。現在陛下要效法獨占財利,這可以嗎?普通人獨占財利,尚且被稱為盜賊,作為天子這樣做的話,歸附王室的人就少了。榮夷公若被重用,周朝一定會敗亡。」不久,榮夷公當上了卿士,諸侯都不來朝見獻享了,厲王被放逐到了彘地。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第5講:彘之亂①,宣王在邵公之宮②。國人圍之。邵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是以及此難。今殺王子,王其以我為懟而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長而立之。
【註釋】
①彘之亂:公元前842年,國人起義,周厲王逃奔到彘。②宣王:西周國君,名靖(一作靜),厲王之子。厲王出逃後,他躲藏在大臣召公的家中。
【譯文】
在周厲王逃奔彘的動亂中,他的兒子宣王在召公家避難,國人包圍了召公的住處。召公說:「過去我多次勸諫厲王,厲王不聽,所以罹受如此的禍難。現在假如太子被殺,厲王將以為我是因為怨憤而在發怒。事奉國君遇到危險不埋怨,有怨氣不發怒,何況事奉天子呢?」於是就用自己的兒子頂替宣王去死。宣王長大後召公扶持他繼承了王位。
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
第6講:宣王即位,不籍千畝①。虢文公諫曰②:「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③,民之蕃庶於是乎生,事之供給於是乎在,和協輯睦於是乎興,財用蕃殖於是乎始,敦庬純固於是乎成,是故稷為大官④。古者,太史順時覛土⑤,陽癉憤盈,土氣震發,農祥晨正⑥,日月底于天廟⑦,土乃脈發。“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⑧,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谷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帥陽官以命我司事曰⑨:距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祗祓⑩,監農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11),司空除壇于籍(12),命農大夫咸戒農用(13)。“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王即齋宮(14),百官禦事,各即其齋三日。王乃淳濯饗醴(15),及期,鬱人薦鬯(16),犧人薦醴(17),王裸鬯(18),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籍禮(19),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坺,班三之,庶民終於千畝。其后稷省功,太史監之;司徒省民,太師監之(20)。畢,宰夫陳饗(21),膳宰監之(22)。膳夫贊王,王歆太牢(23),班嘗之,庶人終食。“是日也,瞽帥音官以風土(24)。廩于籍東南(25),鐘而藏之,而時布之於農。稷則遍誠百姓紀農協功,曰:『陰陽分佈(26),震雷出滯(27)。土不備墾,闢在司寇(28)。』乃命其旅曰:『徇。』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後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29),太師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30),王則大徇。耨獲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動,恪恭於農,修其疆畔,日服其鎛(31),不解于時,財用不乏,民用和同。“是時也,王事唯農是務,無有求利於其官以干農功,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32),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於民矣,則享祀時至而佈施優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乏祀而困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王不聽。三十九年,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33)。
【註釋】
邵公以其子代宣王死
第5講:彘之亂①,宣王在邵公之宮②。國人圍之。邵公曰:「昔吾驟諫王,王不從,是以及此難。今殺王子,王其以我為懟而怒乎!夫事君者險而不懟,怨而不怒,況事王乎?」乃以其子代宣王。宣王長而立之。
【註釋】
【譯文】
在周厲王逃奔彘的動亂中,他的兒子宣王在召公家避難,國人包圍了召公的住處。召公說:「過去我多次勸諫厲王,厲王不聽,所以罹受如此的禍難。現在假如太子被殺,厲王將以為我是因為怨憤而在發怒。事奉國君遇到危險不埋怨,有怨氣不發怒,何況事奉天子呢?」於是就用自己的兒子頂替宣王去死。宣王長大後召公扶持他繼承了王位。
虢文公諫宣王不籍千畝
第6講:宣王即位,不籍千畝①。虢文公諫曰②:「不可。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盛於是乎出③,民之蕃庶於是乎生,事之供給於是乎在,和協輯睦於是乎興,財用蕃殖於是乎始,敦庬純固於是乎成,是故稷為大官④。古者,太史順時覛土⑤,陽癉憤盈,土氣震發,農祥晨正⑥,日月底于天廟⑦,土乃脈發。“先時九日,太史告稷曰:『自今至于初吉⑧,陽氣俱蒸,土膏其動。弗震弗渝,脈其滿眚,谷乃不殖。』稷以告王曰:『史帥陽官以命我司事曰⑨:距今九日,土其俱動。王其祗祓⑩,監農不易。』王乃使司徒咸戒公卿、百吏、庶民(11),司空除壇于籍(12),命農大夫咸戒農用(13)。“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王即齋宮(14),百官禦事,各即其齋三日。王乃淳濯饗醴(15),及期,鬱人薦鬯(16),犧人薦醴(17),王裸鬯(18),饗醴乃行,百吏、庶民畢從。及籍,后稷監之,膳夫、農正陳籍禮(19),太史贊王,王敬從之。王耕一坺,班三之,庶民終於千畝。其后稷省功,太史監之;司徒省民,太師監之(20)。畢,宰夫陳饗(21),膳宰監之(22)。膳夫贊王,王歆太牢(23),班嘗之,庶人終食。“是日也,瞽帥音官以風土(24)。廩于籍東南(25),鐘而藏之,而時布之於農。稷則遍誠百姓紀農協功,曰:『陰陽分佈(26),震雷出滯(27)。土不備墾,闢在司寇(28)。』乃命其旅曰:『徇。』農師一之,農正再之,後稷三之,司空四之,司徒五之,太保六之(29),太師七之,太史八之,宗伯九之(30),王則大徇。耨獲亦如之。民用莫不震動,恪恭於農,修其疆畔,日服其鎛(31),不解于時,財用不乏,民用和同。“是時也,王事唯農是務,無有求利於其官以干農功,三時務農而一時講武(32),故征則有威、守則有財。若是,乃能媚于神而和於民矣,則享祀時至而佈施優裕也。“今天子欲修先王之緒而棄其大功,匱神乏祀而困民之財,將何以求福用民?」王不聽。三十九年,戰于千畝,王師敗績于姜氏之戎(33)。
【註釋】